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秦巷村历史悠久,有近700年历史,人文底蕴浓厚,村民安居乐业。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的推进,秦巷村提出“一米阳光,宜居善治”的建设目标,积极传承和发扬秦巷文化,更好地展示人文底蕴,实现“美丽乡村”内涵、外在双提升。
培育特色产业,建设富裕乡村
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,秦巷村充分利用惠山区精细蔬菜园核心区的优势,于2008年成立万寿河蔬菜专业合作社。良种覆盖率达100%,承担着无锡市近一半的地产叶菜供应。合作社业务涵盖高端蔬菜种植、净菜加工配送、电子商务等,拥有占地700亩的现代化高效农业产业园,连栋温室面积12000平方米,大型防虫网面积10000平方米,合作社成员百余人。
为追求种植和生产的不断创新,近年来以江苏省农科院、南京农业大学、镇江农业大学、江苏省农机化研究所以及无锡市惠山区蔬菜技术推广站为技术依托,引进新品种新技术,种植富硒蔬菜和常规蔬菜;采用变频恒压喷滴灌技术,节约人力成本,每户菜农年净增收益超过4万元,积极带动合作社成员及周边菜农致富,每户农户年收入超15万,年总产值近两千万;臭氧发生器、性诱杀、太阳能杀虫灯等防治技术实现农药零残留;有机废弃物肥料化利用设施,实现健康循环,绿色环保。
改善生态环境,建设美丽乡村
生态宜居是乡村建设的根本。秦巷村积极完善公共设施、打造美丽秦巷。近年来,秦巷村针对人居环境提升工程组织多场协调推进会,对节点景观、农房修缮、用地规范等进行商讨,发挥企业主、村民、村委等多方积极性,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。为贯彻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,秦巷村对全村10条村级河道进行水环境整治,水质大大提升,成效显著。村庄改造、公园绿化、道路出新,新建停车场地、公共厕所、污水处理设施,同时配合村务宣传、党建宣传等措施,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,让村民在休闲健身娱乐的过程中,接受新时代新思想的熏陶,秦巷村的变化让村民享受了美丽环境,尝到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甜头。
塑造特色风貌,建设人文乡村
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。保护地方传统,活化乡土特色,建设文明乡风。近年来,秦巷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发掘和保护了秦巷老当铺,一期修缮工程顺利完成,使见证秦巷历史沧桑的它以粉墙黛瓦、古色古香的雄姿呈现在人们面前,成为秦巷村特有的文化地标。全方位挖掘传统文化,打造乡村非遗民俗展示厅,建设村民活动中心,筹建村史展览馆,秦巷当铺正在以新的面貌参与文化振兴。纂修《秦巷村志》,定期出版《秦巷人文》,用文字描述记录的秦巷文化,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秦巷人,一志一刊也将成为秦巷村新的文化名片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依托下,村规民约焕发光彩,志愿服务已成常态,在弘扬乡风美德中,生活更加和谐、氛围更加温馨、村民更加幸福。
加强乡村治理,建设和谐乡村
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前提。秦巷村以“微自治”为依托,加强乡村治理,以4个先锋驿站为阵地,定期举办项目推进会、民主议事会,强化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,以网格为单位,民主推选民意代表,分工程实事、财务监督、困难救助、人员考评等类型制定议事规则和操作流程,做到总支引领、代表议策、村委执行、村民监督。“驿站议事,群商自治”聚集了村委、村民、社会组织等乡村治理的多元力量,有效激发村民和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切实化解乡村治理的难题,开创乡村治理的新局面。开展网格化微自治工作,网格服务更加畅优。
提升村庄品质,建设美丽家园
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。建设美丽家园,秦巷力争让村民实现生活、精神双富足。“美丽乡村”建设工作,让秦巷琪花瑶草,蓝天碧水,村民出门即可健身休闲,道路整洁,环境优美,满满的文化内容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熏陶,“一米阳光,宜居善治”的总目标初步达成。在乡村振兴的路上,秦巷村正实现从平面发展到立体发展的蝶变。在美化乡村的同时,村民自发维护建设成果,共同打造“看得见山,望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”的美丽家园。
作者:司莉南